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经典故事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2019-11-12
新时代电影工作的思想源泉和行动指南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指导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经典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全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在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中,对电影工作一直非常重视,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给予许多具体关心和亲自指导,一系列经典故事应时代变迁、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无不闪耀着历久弥新的真理光芒,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重温这些经典故事,对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好地坚守电影工作的初心和使命、旗帜与方向,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里,仅从近年来媒体的报道和出版的书刊中摘其要者略述一二,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中不断汲取推动新时代电影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无穷力量。
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一、用电影启迪思想、浸润心灵、陶冶人生,习近平总书记对电影艺术关心关注、稔熟精通
电影历来是广受人们喜爱的大众化文艺形式。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殚思竭虑、夙夜在公,仍对电影艺术给予极大关注和深邃思考,展现出高雅的艺术情趣、广袤的艺术视野和精深的艺术修养。
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表示:“我个人爱好阅读、看电影、旅游、散步。”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深有感触地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时正在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信手拈来:“电影《黄金时代》中所描写的,的确是黄金时代,代表性人物都在那个时期出场,产生了许多大师。”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政法大学调研,看到同学们畅谈观看电影《焦裕禄》的体会,来到他们中间“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黑龙江七星农场北大荒精准农业农机中心查看水稻收获时,有一段他和收割机驾驶员们的交流谈话:“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啊!过去看的电影《老兵新传》,‘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这里提到的《老兵新传》,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故事片,也是首部描写北大荒建设的故事片,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摄制完成。时隔多年,习近平总书记仍能对片中的民谚脱口而出,令人折服。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2012年2月15日到访美国艾奥瓦州马斯卡廷小镇,媒体报道了一个细节:他1985年首次访美时曾住在马斯卡廷镇的德沃切克夫妇家中,主人家的女儿当时好奇地问了他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有没有看过美国电影,“当我说我看过梅丽尔·斯特里普演的《猎鹿人》、《上尉的女儿》、《教父》后,她感到非常诧异。”还是那次出访,两天后的2012年2月17日,参观洛杉矶一所国际学校,被学生问及国家领导人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他引用《碟中谍》片名说,这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电影《西雅图不眠夜》使这座城市在中国民众中有很大吸引力”“中国继续推进反腐败斗争……这其中没有什么权力斗争,没有什么‘纸牌屋’”,《西雅图不眠夜》《纸牌屋》等影视作品出现在演讲中,现场听众惊喜不已,直呼亲切。
二、把看电影视为保障基层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老百姓看上电影、看好电影倾情倾力、十分在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出于对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深刻认识和清醒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老百姓看上电影、看好电影挂念在心。
2005年5月17日,浙江绍兴市绍兴县杨汛桥镇文化中心刚开门不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来到这里和老百姓拉起了家常,了解他们在文化生活方面有些什么需求,现场专门问大家“最喜欢看什么电影?”
2005年6月,光明日报发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署名文章,文中倡导在嘉兴南湖革命纪念地开展包括观一次专题影片在内的“六个一”教育活动,让广大群众通过看红色电影接受革命教育、感悟革命精神。
2014年1月2日,河北日报刊发通讯《习近平同志在正定》,文中披露了这样的细节:当时正定很多农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习近平对此十分关心,推动兴建了正定第一个县级影剧院常山影剧院,还找人题写了影剧院名字。在他主持下,1984年3月9日《中共正定县委一九八四年工作大纲》下发,提出 “有条件的乡队要建设影剧院”。截至当年底,正定累计13个公社文化站、1个集镇文化中心建立了影剧场。
2017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情结》,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送电影下乡的重视。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到寿宁县下党乡调研,对当地群众看电影少、看电影难感触尤深,“老百姓没看过电影,放映队去放《上甘岭》,放完后就有人拿着筐去找子弹壳”。
2017年2月4日,学习时报推出访谈《“近平真是个好后生”——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陕北老乡还原了青年习近平上世纪70年代陕北插队期间在窑洞里为老百姓“讲电影”的场景:有一次,习近平把他看过的一部名叫《三笑》的电影讲给老乡们听,“把整个故事给我们从头到尾讲出来,讲得又生动,又有趣。我们听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有的社员手里夹着一支香烟都忘了吸,突然感觉到烫手了才连忙扔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饱含深情地叮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包括电影在内的文艺作品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三、把方向、定题目、提思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导电影创作生产扎根人民、守正出新
电影是讲故事的艺术,有好故事才能吸引观众。好故事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植于人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当代中国的故事影像表现崇高价值和美好情感,用时代发展的光影色彩呈现恢弘画卷和万千气象。他强调,电影创作既要有当代生活底蕴,也要有文化传统血脉,要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好莱坞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影片,不就是取材于我们的文化资源吗?”
2017年10月24日,浙江日报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提到这样一个故事:2005年,浙江发生多起台风灾害,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在重大考验面前表现十分出色。当年9月一次省委常委会议上,习近平谈到这些党员干部,认为这是“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的完美诠释”。次年,浙江省委宣传部接到习近平布置的任务,拍摄一部反映浙江人民抗击台风的电影。最终浙江成功拍出电影《超强台风》,票房取得大丰收,还获得第11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完成了主旋律电影类型化的现实转型,被誉为“中国人靠自己特技走向世界”的标杆之作。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讲述了中国音乐家冼星海与哈萨克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在战争年代结下患难之谊的动人故事。两国电影人由此受到启发,开始酝酿拍摄电影《音乐家》。2018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共同接见《音乐家》主要演职人员并观看电影片花。2019年5月,《音乐家》正式上映,一段70多年前的友好佳话终于拂去历史尘埃走进了银幕。
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2012年2月15日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时,讲述了帮助加德纳夫人圆“中国梦”的故事:1992年春天,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从报纸上看到一篇《啊!鼓岭》的文章,讲述一对美国夫妇对中国一个叫“鼓岭”的地方充满眷念与向往,渴望故地重游而未能如愿的故事。习近平确认文中所说鼓岭就是福州鼓岭后,立即通过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邀请她访问鼓岭。当年8月,加德纳夫人来到丈夫生前难以忘怀的鼓岭,亲眼看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习近平的讲述令在场嘉宾动容,也把“鼓岭故事”带进了电影人视野,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彩色故事片《梦中鼓岭》由此开始创作拍摄。
电影生产质量如何,外景拍摄条件是一个重要环节。上世纪80年代,习近平任正定县委书记时,推动建成“荣国府”影视拍摄外景并成为当地知名旅游景点。在浙江金华东阳,横店影视基地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从大到强,创造了“要素最集聚、规模最大、成本最低”全域影视化拍摄基地新样本。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两次到横店考察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横店影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